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12号夜晚的曼哈顿中城似乎一切如常。时代广场依然霓虹闪烁、人声鼎沸,沿着41街行至8大道,哥特体的“纽约时报”报头牌匾赫然印在一座灯火通明的建筑上。9点左右,纽约时报传奇专栏作家大卫·卡尔(David Carr),永远倒在了《纽约时报》的新闻编辑室中,享年58岁。昨日,尸检确认他死于转移性肺癌并发症。

这个硬新闻的标杆式新闻机构,一度是报纸已死新闻已死争论的漩涡中心,并一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艰难进化。而被《纽约时报》执行总编迪恩·巴奎特(Dean Baquet)称为“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媒体板块记者”的卡尔,既是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坚定捍卫者,又是对新媒体新闻革命具有前瞻性洞察的传奇人物。

卡尔自2002年起在纽约时报工作,主要报道媒体业与经济、文化、政治的交叉领域。他的专栏媒体方程式因其对媒体行业的深刻洞察、颇具个人特色和直白坦诚的文字,成为美国媒体从业的必读栏目。作为《纽约时报》转型的见证人、参与者和报道者,他成为2011年纪录片电影《Page One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》的主要跟踪拍摄对象。

 纪录片中,卡尔采访了VICE创始人沙恩.史密斯。史密斯自夸受年轻人追捧的VICE对利比亚的报道,谈到VICE为刺激观众感官,展示利比亚食人、满沙滩人粪的景象时,瘦削嶙峋的卡尔,用他颇具辨识度的高调沙哑的声音,骂着脏话打断史密斯。两人的对话被视为是新旧媒体的一场象征性的较量:

卡尔:你停一下。在你去那里之前,我们的记者已经在那里报道了多场种族屠杀,就凭你他妈带上个旅游狩猎帽子,拍一堆人粪,你还没有资格侮辱我们的报道。

史密斯:我的意思是说,我不是记者,我不是去报道的。

大卫卡尔:显然你不是。

卡尔在拥护传统的同时,也力挺《纽约时报》的一系列变革的尝试——建立付费墙,加大视频新闻、博客的分量,在移动设备端创新。他坚信全球的网络、强大的报道和编辑能力等新闻报道最核心的要素,会令这个百年老字号在这场革命中愈发卓越。

在著名辩论节目“智慧平方”(Intelligence Square)现场,网络媒体Newser不屑地质疑传统媒体调查事实、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信仰。卡尔举起一份挖去了主流媒体内容后、只剩下无数个破洞的Newser首页打印版说:如果你确定要去掉主流媒体内容的话,随便你。他的机智回答获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。他相信“《纽约时报》效应真实存在,没有好内容、硬新闻,新媒体是无本之木、空中楼阁。

即使面对自己的私生活,卡尔也有着新闻报道的专业态度。在2008年出版的自传《The Night of the Gun中,他将自己作为调查对象,通过众多采访还原了自己年轻时染上毒瘾和戒毒的过程。

美国法律规定公民21岁起才可以饮酒,而正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心理学和新闻传播的卡尔却在21岁生日时第一次接触到毒品,不可自拔。他除了做记者赚钱,也成为了一个活跃在文艺圈的毒贩,结交了同是毒贩的女友。女友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。女儿的早产和虚弱触动了这对本不屑一顾的父母。为了孩子,他们一起进入了戒毒所。他最终完全走出了毒瘾,而女友却反反复复。卡尔争取了孩子的抚养权,决心要做一个清醒的父亲,重新组建家庭。

卡尔说:“我总认为,那些花无数时间钻进自己过去的人,人生基本是不幸的。但我不是这样。我为自己从前黑暗、病态的道路欣喜,也认同过去能打开未来的想法:我们都已竭尽所能。”

卡尔的真实令他在传媒界备受爱戴。他的离世引发了众多媒体从业者在推特上的集体悼念,如同他所描述的“集体的声音”。有的人回忆起他像流浪汉一般随意的穿着,有的人记得他掏心掏肺地说起年轻时的暗黑岁月,鼓励后辈坚持努力。他在社交新闻网站上回复年轻媒体从业者的话在推特上被不断分享: 

   “你必须创作作品,新闻传播的工具就在你的手中,没有人会在意你简历上的东西,他们想看的是,你用你的手创造出了什么”、“不停地打字,直到它变成好的文章”。

虽然卡尔这个传统新闻的坚定捍卫者离世,但这股颠覆传统媒体的浪潮仍将继续。在纪录片里,镜头不停流动,穿过时代广场、黄色的士行驶的街道、华灯初上的城市建筑、大桥、夜空。纽约这个不眠的城市,在不停地运转着,伴着卡尔的沙哑的声音:

“对于在媒体界工作的我们,生活就是一场接一场充斥着纸杯蛋糕、廉价气泡酒的告别演说。这一场厮杀留下了成堆无法适应的玩具,像是方轮子的玩具火车”。

新闻业的火车还在探索着前行,而卡尔已经永远地下了车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庄巧祎

庄巧祎

35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财新世界说专员

文章